|
本报记者 范海杰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。
(资料图片)
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,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。作为承载力、辐射力、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,近年来,徐州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,补强城市短板,提升城市韧性,完善智慧监管,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,努力把徐州建设成为人与人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。
补短补缺 不断锤炼城市韧性
韧性城市是指在面临灾害和风险时,具备耐受、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。如何有效化解和抵御外界冲击,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?韧性城市建设须从点滴做起,步步为营。
细心的市民发现,今夏几场暴雨之后,城区的积水区域比以往大大减少,这背后是城区积水点治理工程取得了实效。
徐州老城区地势四周高、中间洼,“一城三域”水系复杂,市区大部分区域处在洪水位之下,部分排水设施建设年代早、标准低,暴雨内涝由此成了群众每年汛期的一大困扰。
为了加快补齐这个藏在城市地下“看不见的短板”,《徐州市区积水点治理实施方案》于去年9月出台,通过对流域、单元、管网、排水口等进行系统分析,精准诊断积水原因,明确分阶段实施175项积水点治理工程。
截至目前,175项工程已完工130项,其中2022年33项全部完成,2023年市区积水点治理工程计划完成123项,截至目前已完成97项,“源头减排、管网排放、蓄排并举、超标应急”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正加快构建。
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。从个别点位的积水治理到全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,城市绿地、道路、住宅小区等都像“海绵”一样,最大程度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这就是建设“海绵城市”的理念。
在泉山区云龙湖金茂府小区,路面采用透水铺装,能够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地面雨水,将水流引至地势较低的海绵绿地内下渗、滞蓄和净化,再通过管网末端设置的循环系统,利用自然雨水形成涓涓流水的庭院风光。
越来越多像金茂府这样的小区建成组网,助力徐州“海绵城市”建设提速。我市将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要求融入生态保护、水资源、水系布局、绿地系统、功能分区、环境保护、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中,为系统推进城市内涝治理、提高防洪排涝减灾能力、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了规划保障。
未雨绸缪
提升风险应对能力
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,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,火灾、疫情、洪涝、地震等灾害和风险类型更多,致灾速度更快、造成损失更大、影响范围更广,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。
如何更好应对各种风险与不可预测的挑战,共创更有韧性的城市?我市将城市韧性理念引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,提升城市发展预见性和抗压能力,构建应对自然灾害、社会风险灾害、公共安全风险、社会治安风险等新型基础设施,强化道路交通、供水供气、电力通信、应急避难等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建设。
在徐州地震台内,工作人员对传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分析,每个红色的曲线都代表着一段波动。记录这些数据的是静置于山体内部的多套测量仪器和设备,能够对地壳形变、温度、气象等多方面开展监测,精密程度甚至能反映出地壳几微米到十几微米的变化。
近年来,我市先后完成了睢宁岠山测震台、徐州工程学院钻孔倾斜仪形变台、沛县电磁波台等3个地震台站建设,完成了邳州艾山地震台等8个地震台站的标准化升级改造,测震台网监测精度与时效性稳步提升。
此外,我市还在加大地震灾害预防方面的数字化建设,“苏北高烈度区数字孪生韧性城市互动平台”已获立项并准备投入建设。该项目可以实现地震灾害的仿真模拟以及互动式决策反馈,从而全面提升城市防震减灾的能力,为城市科学地制定和部署防灾减震规划提供技术支撑。
监测预报、灾害预防、应急救援……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,我市正按周期开展城市体检,对城市发展状况、城市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、分析、评价、反馈和校正,为城市发展决策、优化城市空间管治手段提供参考依据。
找寻“病灶”本源,提出综合“诊疗”方案。我市编制了中心城区43个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,补充完善了不同层级生活圈居住区设施配套类型、数量及形式,极大提升了城市宜居与抗风险水平,为增强城市韧性、提高城市风险应对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智慧监管
城市运行安全有序
如果说韧性城市是让城市肌体更强壮,那么智慧城市则是让城市大脑更聪明。
走进徐州市城市管理运行中心大厅,一块硕大的电子大屏清晰地呈现着徐州多地的实时监控画面。大屏前方,坐席员们全神贯注地观察各地情况。
一名坐席员发现,泉山区万达兴路附近一个变压箱脱落低垂,影响车辆行人的安全。这一问题迅速通过城市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发送至徐州供电公司,当天供电公司就派人把变压箱安装至原位,并将处置照片反馈至监管平台。
运筹帷幄之中、决胜千里之外,靠的是徐州市城市管理综合监管平台这个“城市大脑”的超强“脑力”。
前端24套智能巡查电动车、6套智能巡查机动车和3400多路固定监控,范围覆盖徐州全市,实现“地面+高空”“移动+固定”的立体化智能自动巡查采集体系……徐州市城市管理综合监管平台依靠物联网、人工智能和AI算法分析等前沿技术,对视频或图片进行逐帧分析,智能算法模块对数据进行判定,实现市容秩序问题自动抓拍、及时上报。后端数字化坐席员负责研判案例,根据情况进行反馈处理。从感知,到决策,再到行动,数字技术赋能下,城市治理环环相扣,已经形成自动化闭环。
地面之上,智慧监管让城市运行安全有序;地面之下,各类管网是城市运行的“生命线”。
累计探测地下综合管线1.04万千米,绘制2700余幅综合管线图……去年以来,我市组织开展主城区综合地下管线普查工作,通过数字化手段,完成主城区燃气、排水、供水、热力、电力、通信等八大类、32种小类地下管线的数据入库工作。
作为智慧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我市正基于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成果,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,通过深挖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需求,已基本建成地下管线交互风险分析场景应用。同时,积极推动建立地下管线数据长效管理动态更新机制,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长效运行。
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,我市正全面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,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,让城市更聪明、更智慧,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